尊敬的鄭光勇、李文川、余昌軍、陳志剛、周光軍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堅持以‘共同締造’引領我市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創新的建議”的提案收悉,在綜合市委組織部、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會辦意見后,現答復如下。
您的提案肯定了我市以“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引領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取得的成績,指出了當前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存在的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矛盾,對推進我市以以共同締造為載體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工作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根據您的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咸寧市委社會工作部自2024年5月31日掛牌成立以來,堅持把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為載體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中國式現代化咸寧實踐的基礎性工程,注重加強頂層設計,制定《2024年工作方案》并提請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印發各縣(市、區)和相關市直單位;注重充實工作力量,抽調5名人員充實到專班集中辦公;注重加強統籌調度,在崇陽縣召開工作會商會,在通城縣塘湖鎮召開工作推進會,籌辦召開專班季度工作例會。
一、堅持強基固本,把體系框架搭起來。對照省委工作要求,學習借鑒外地經驗,重點從組織架構、工作體系、考評監督三個方面,明確基層治理體系框架試點任務。
1.健全組織架構。聚焦完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體系,堅持把村灣(小區)作為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持續推動治理單元與網格化管理相銜接、與群眾生活單元相統一,截至目前,全市劃分治理單元11661個(村灣9924個、小區1737個)。強化黨建引領,同步推進村灣(小區)黨組織建設全覆蓋,著力構建“村(社區)黨組織—村灣(小區)黨支部—黨員中心戶”的黨組織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已設立村灣(小區)黨支部3775個、黨小組2828個。
2.明晰工作體系。聚焦建立權責匹配、能責適應的基層治理工作體系。結合本輪機構改革,根據規模設置“六辦(五辦)三中心”,推動編制資源向鄉鎮(街道)傾斜,全市核定鄉鎮(街道)行政編制2643個、事業編制1458個。初步建立鄉鎮和優化調整街道“兩清單一目錄”,采取在鄉鎮(街道)機構限額內設置綜合機構、派駐綜合執法隊伍等方式,推進基層綜合執法工作,賦予鄉鎮(街道)黨(工)委對延伸派駐機構人員的人事考核權、調整建議權、問責處理權。
3.強化考核評價。聚焦健全考核制度、監督制度,推進各項工作規范有序運行。規范綜合考評,實行縣(市、區)對鄉鎮(街道)、鄉鎮(街道)對村(社區)每年進行一次性綜合考核,未納入考核清單的事項不開展考核。推進以下評上,探索建立充分反映基層評價的部門考核制度和以群眾評價為主的村(社區)考核制度。強化責任監督,堅持追責問責跟著法定責任走,誰的責任就監督誰,防止層層“甩鍋”。
二、堅持群眾主體,把基層群眾聯起來。組織發動群眾是共同締造的本質要求,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就是從組織、感情、利益、責任等方面把群眾緊密聯結在一起。
1.加強組織聯結。堅持“把每一個群眾都納入一個或多個組織中”目標,大力推進“幸福合伙人”“十戶共治”工作模式,推動村灣理事會、居民小區議事會(自管會)等群眾性組織建設實現全覆蓋。扎實推進工會、共青團、婦聯延伸組織或以兼職委員、聯絡員形式向下覆蓋,全市已建成“小三級”工會組織798個、青年社團374個、婦女小組70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全市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10個,成立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7個,市級組織實施社會工作與志愿服務培育引導項目21個。
2.加強情感聯結。積極培育共同精神,常態化開展“村灣夜話”“星空夜話”等推動群眾事群眾議、群眾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合議共管機制,推動矛盾糾紛“一站式”調處;總結推廣“三張榜單”做法,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作用,組織開展最美庭院、最美家庭、最美樓棟長等自治評選2100余場次,增強集體榮譽感;推動350多個村灣(小區)修訂管理規約,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3.加強利益聯結。從群眾切身利益做起,在農村,積極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資金、技術、實物等入股合作社,建立聯農帶農機制,截至目前,全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247個、覆蓋農戶26萬余戶。在城市社區,積極探索街道社區創辦公益性、兜底性物業服務企業18個,發動群眾互助自管,推動實現“紅色物業”全覆蓋;積極探索建立商戶聯合體、商戶聯盟等社區經濟協作組織,全市已建立樓宇商圈35個、入駐企業(單位)3915家,推動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4.加強責任聯結。積極踐行“四下基層”工作方法,常態化開展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落實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制度,強化“三張清單”動態管理,截至6月14日,全市縣以上單位黨委(黨組)共建立“三張清單”579個,累計納入問題3627個,已解決問題2166個;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推動全市599名縣處級以上領導班子成員領辦民生實事620件,已辦結158件。
三、堅持賦能減負,把治理能力提起來。基層治理的水平關鍵取決于治理能力的提升,堅持“賦能”和“減負”同向發力,使基層真正從“千條線”中解放出來。
1.持續建強基層隊伍。嚴格執行鄉鎮(街道)干部任期調整、最低服務年限等規定,清退隨意借調鄉鎮(街道)干部26人;扎實開展“頭雁競飛·我學我做我講”大比武,實施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確保每個村(社區)至少儲備1至2名比較成熟的后備力量;著力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全市社區工作者持社工證比例達51%,高于全省平均值28個百分點;擦亮“香城管家”“小紅帽”等本土志愿服務品牌,發展壯大社區志愿者隊伍。
2.持續深化“三下沉”。嚴格落實資源服務平臺下沉38條具體措施,全市統一印發的《2024年下沉事項清單》146項,市級132項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事項下沉到鄉鎮(街道)村(社區)就近辦,打造個人全生命周期高效辦成一件事主題事項35項,打造企業全生命周期高效辦成一件事主題事項15項。優化調整駐村幫扶力量,全市共選派第一書記907人,駐村工作隊611支、1054人;深化拓展在職黨員干部到社區報到工作,全市選派22名干部到社區掛職。
3.持續做實基層減負。扎實開展“指尖上的形式主義”專項整治,對1700余個網絡工作群組進行糾治,清理注銷新媒體“僵尸號”55個、互聯網應用程序2個。全面規范村(社區)組織機制派駐和證明事項,全市共清理村(社區)各類牌子9100余塊,取消金融機構和社會組織等要求村(社區)出具的證明事項。積極探索推廣“一套表”做法,以信息化手段解決社區治理信息數據采集量大、多頭報送的問題,持續為基層松綁減負。
四、堅持常態長效,把體制機制建起來。推動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為載體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實效,關鍵是要實現工作由專班推進向體制機制推進轉變。
1.建立試點推動機制。堅持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總體工作思路,緊盯省委關注的基層治理體系框架試點任務,計劃選取一區(市)一縣分城市、農村兩條線開展試點;繼續做好共同締造試點擴面提質,落實市縣黨政領導班子、部門主要負責同志、鄉鎮負責同志領辦試點,統籌駐村工作隊和社區包聯單位等力量,為每個試點選派工作組,確保今年確定的498個共同締造試點(村民小組404個、居民小區94個)圓滿完成任務。
2.建立定期調度機制。堅持系統觀念,定期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咸寧實踐工作領導小組匯報工作,市級層面建立共同締造工作專班辦公室每周一碰頭,專班成員單位和縣(市、區)專班每月一調度,專班主任每季度一例會的工作推進機制,同時,注重加強與其他工作專班的互聯互動,推動市縣專班、有關部門同題共答,爭取政策、資金、項目支持,確保全市工作一盤棋。
3.建立獎優罰劣機制。發揮資金引導作用,市級層面落實共同締造獎補資金、撬動資金500萬元,統籌支持實施一批“以獎代補”項目。將以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為載體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工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綜合考核評價內容,樹立“為工作選干部、憑業績用干部”選人用人導向,全市已選拔重用10名在基層治理一線表現突出的干部。
下一步,我們將對照年度工作方案,加大指導督辦力度,抓實試點提質增效工作。一是加快推進基層治理體系框架試點,積極吸收和借鑒全省8個試點縣(市、區)經驗,指導我市試點縣(市、區)建立比較成熟的框架模版;二是做實組織發動群眾工作,重點從共同精神培育、共同利益聯結等方面著手,不僅將群眾從物理上整合起來,更要讓群眾從化學上產生反應,增強主人翁意識。三是分級分類舉辦基層干部培訓,培養一支熟悉共同締造理念和方法的人才隊伍。四是加強工作統籌調度,對照省委工作要求和市委工作安排,采取召開工作推進會議、試點工作定期調度、開展實地調研和暗訪等有力舉措,確保工作務實推進、如期高質完成。
中共咸寧市委社會工作部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