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水是湖北省境內4條長江一級支流之一。橫跨陸水的陸水試驗水利樞紐是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水利建設的一座豐碑。陸水主壩是長江三峽工程的試驗壩,也是葛洲壩工程的試驗壩。陸水水庫是赤壁市城區30萬人民的“水缸”,也是赤壁市20萬畝農田的抗旱水源。陸水流域是通城縣、崇陽縣、赤壁市和嘉魚縣等三縣一市人口、經濟的主要集中地帶。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流域保護定下的總基調、大前提。近年來,通城縣、崇陽縣、赤壁市、嘉魚縣四地認真對照總書記指示精神和咸寧市委、市政府要求,推動陸水流域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經過持續治理、不懈努力,認識上高度統一,思路上更加清晰,工作上形成“一盤棋”,陸水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2020年12月《咸寧市陸水流域保護條例》的制訂與頒布,讓陸水流域保護走上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治軌道。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陸水流域防洪安全問題突出、水資源分配不均、水生態類型多樣復雜、流域協調管理難度等問題仍然存在,陸水已越來越不堪重負。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陸水流域生態環境之“病”,表面看是粗放式發展“積勞成疾”,根本原因則在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舊觀念沒有徹底轉變,“以環境換增長”的政績觀沒有完全破除,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沒有顯著增強,歸根到底是新發展理念沒有真正確立、自覺踐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水資源是生態環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保障。水安全、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方面的問題已成為制約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短板之一。為此,我們建議:以國家推進全流域治理為契機,以長江委陸水樞紐工程局為建設主體,以陸水流域通城縣、崇陽縣、赤壁市、嘉魚縣為責任單位,啟動將陸水流域加快建設成為全流域系統治理示范項目的工作,為全省全流域系統治理作出先行示范和樣板引領作用。
第一,高站位認識。陸水流域系統治理,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事關全局。陸水流域治理與保護,是赤壁的事,也是崇陽的事、通城的事、嘉魚的事,更是咸寧的事、湖北的事。陸水流域的地形地貌,覆蓋山區、丘陵、盆地、平原,開展陸水流域治理系統治理,有利于探索經驗、產生示范效應。要立足“治亂、治水、治山、治本”的全流域治理新思路,系統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提升陸水流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立足于全流域的整體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努力把陸水流域建設成為全流域系統治理先行區和樣板區,為咸寧市及至全省探索出一條全流域系統治理的新路子。
第二,高起點謀劃。建議省主管部門如湖北省水利廳履行牽頭抓總和督辦檢查職能,將陸水流域系統治理示范項目列入全省水利建設重點項目,同時爭取將陸水流域系統治理示范項目列入咸寧市和全省重點民生項目。按照“規劃、申報、建設”的工作路徑,確立陸水流域系統治理示范創建時間表和路線圖。在長江委陸水樞紐工程局前期工作的基礎上,盡快編制完成《陸水流域系統治理示范項目建議書》,2020年開始啟動申報、立項工作,爭取在三年內全面啟動陸水流域系統治理項目建設工作,通過三到五年的努力,全面重現水清魚躍、岸綠景美、自然和諧的美好生態環境。
第三,高質量管理。鼓勵和支持地方積極探索協同推進陸水流域治理和保護長效機制,依托長江委陸水樞紐工程局,成立陸水流域治理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由通城縣、崇陽縣、赤壁市、嘉魚縣選派領導擔任小組成員,統籌處理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方面的關系和問題。條件成熟時組建陸水流域投資公司,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陸水流域綠色發展走在前列,實現陸水流域長治久安、生機勃發、澤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