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桂學文
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是黨中央、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戰略部署。為加快構建以武漢城市圈同城化建設引領全域協同發展的格局,著力提高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水平和整體實力,為此建議:
一、深刻認識規律,做好同城化頂層設計
一是認識同城化發展階段,把握重點著力方向。國內外城市群同城化發展都經歷了“基礎設施協同-功能產業協同-區域完全一體化”等幾個階段,基礎設施協同是同城化的基礎,功能產業協同是同城化的動力,資源要素一體化共享是同城化的重要保障。武漢城市圈同城化已進入到功能產業協同階段,應進一步做強中心城市,發揮武漢的龍頭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實現以武漢為中心向圈內擴散的產業鏈梯度分布;依托武漢光谷、車谷等產業集聚區,以“飛地園區”建設擴大圈內產業分工協作。
二是認識同城化空間規律,加快重點區域建設。根據國內外城市群發展一般規律,武漢城市圈正處于核心圈層(30公里半徑)向中間圈層都市圈(80公里半徑)輻射拓展的發展關鍵期,需要加快培育武漢都市圈,強化毗鄰臨界區協同示范區建設,要充分借鑒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建設經驗,謀劃一批臨界區域產業協同示范區、綠色生態實驗區、一體化共建區等重大示范區共同建設,引爆同城化發展,也為同城化探索體制機制經驗。
二、抓好規劃引領,謀劃同城化建設行動抓手
一是做好產業協同規劃。產業協同是當前階段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的關鍵,需要迅速開展城市圈域工業用地節約集約評價工作,摸清經濟潛力家底,找出不符合產業導向和效益不高的低效工業用地,建立工業企業用地效益信息數據庫,為政府提供監測監管和相關決策依據。在城市圈層面構建各類主導產業的全產業鏈,建立“鏈長制”,武鄂黃黃廊道打造全國重要的創新走廊和科技發展協同區,漢孝廊道構建綜合功能的空港樞紐與臨空副城,武咸廊道打造面向未來的國家級生態經濟示范區,仙天潛廊道打造先進制造業協作區,促進武漢市向圈內城市轉移配套產業,騰出空間發展更多高效產業,也促進周邊中小城市的專業化制造功能再提升,實現產業用地經濟效益的提升。建立城市圈產業用地地價調控機制,利用地價杠桿手段,有效平衡成本洼地,促進產業合理轉移。創新存量產業用地盤活、退出政策,在評價基礎上分類分級制定“一地一策”,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用地空間保障和盤活決策支撐。
二是做好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支撐規劃。在當前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交通物流是武漢城市圈(位居全國地理中心)的最大優勢,也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享,充分發揮“1+1>2”的效應,特別是推動從“天河機場—武漢北鐵路編組站—陽邏港—花湖機場—黃石港”這一條長約100公里的交通物流大走廊的規劃,建成內陸最大的“鐵水公”聯運物流園區和“空鐵”聯運物流園區,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樞紐。
三是謀劃重大公共服務功能共享規劃。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是同城化的重要保障,要進一步提升武漢市高等級教育、優質醫療等公共服務的輻射力,在城市圈周邊城市引進武漢教育、醫療分支機構,采取增建校區、分院方式,與本部保持技術水平、人才資源的共建共享。四是做好生態共同保護本底規劃。生態協同保護是武漢城市圈踐行生態文明、保障永續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的根本,要打通跨區域生態保護廊道,加強跨區域重點水域協同治理,共建毗鄰區域大型自然保護公園,加強跨區域聯防聯控,推進城市圈生態環保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項目合作建設,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和環境損害賠償機制。
三、創新體制機制,破除產業協同要素一體化壁壘
按照“全過程、全要素”一體化原則,創新體制機制。
一是創新搭建“決策-執行-實施”全過程協調機制。在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作為執行機構的基礎上,建立分管副省長負責的決策領導機構,做實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聯席會,協調解決區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在實施層面建立開發者聯盟,推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
二是創新土地產權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當前部分地區面臨產業用地空間不足的困境,而部分地區產業用地指標卻有節余,可以探索以節余建設用地指標跨區域交易;進一步擴大排污權、用能權、取水權交易制度,支持武漢城市圈探索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建立綠色核算體系,推進產業綠色轉型。
三是創新產業人才自由流動機制。用共享的公共服務政策吸引人才自由流動,推動城市圈內住房公積金、社保異地結算,共享城市圈優質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建立“人才飛地”,破解引才困局。
四是創新產業園區投資成本收益共享機制。設立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產業發展基金,促進產業園區共同建設,建立城市圈產業雙向轉移和稅收利益共享等機制,探索建立以土地資源入股的方式發展飛地經濟,實現發展紅利持續共享。